close

「白海豚」漁業共存 調整漁獲對象

多數漁民認為鯨豚會獵食魚類,造成漁獲量減少,但中興大學與多所國立大學組成研究團隊經三年調查,發現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數量下降時,海洋中、上營養階層魚類數量雖然增加,但可能同時減損其他高經濟價值生物數量,反而造成看不見的經濟損失,研究結果顯示,只要漁民稍作調整主要漁獲對象,白海豚與漁業活動是可以共存的。

中興大學、台灣大學及中山大學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歷經三年調查出一新發現,當臺灣西海岸、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數量下降時,雖然海洋中、上營養階層魚類,如食魚性、雜食性及底棲魚類的數量會增加,但也可能同時減損了其他食浮游生物與食底棲動物魚類及蟹、蝦等大型高經濟價值無脊椎動物的數量,造成看不見的經濟損失,研究成果已發表於10月25日出版的國際期刊PLOS ONE。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表示,食物網模式分析的結果,顯示白海豚是位於台灣西海岸生態系鏈的關鍵物種,當小幅度的數量變化時,可能會造成生態系其他海洋生物數量的大幅改變,因此,白海豚在臺灣西海岸生態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實際上是在維持各物種間的平衡關係,萬一白海豚因保育不力而消失,西海岸生態系或許將因食物鏈瀑布效應的連鎖反應而導致大崩盤,後果將難以預料,生態惡果也難以逆轉。

教授林幸助指出,此研究成果顯示,只要漁民能稍作調整,以其他食浮游生物與食底棲動物的魚類,以及蟹、蝦等大型高經濟價值無脊椎動物為主要漁獲對象,雙方各取所需,白海豚與漁業活動其實是可以共存的,也能維護西海岸生態系統的永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漁業共存 白海豚
    全站熱搜

    67年最大旱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